招生考试网
学历|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
工程|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 教案 论文 文档
IT类|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
 3773考试网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面试 - 面试热点 - 福建面试热点 - 正文

福建公务员2014面试热点: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意义重大

来源:2exam.com 2014-5-13 14:09:26

 4月15日上午,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在讲话中首次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在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人民安全”放在第一位,这被广泛认为显示出中央将人民安全视为最重要的问题。权威专家在与《法制日报》记者对话中表示,以民为本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最大亮点。

  【相关评论】

  @《“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之背后深意》:总的来说,中央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提法,有利于我们更全面、更完整、更系统地认识当今日益复杂的国家安全现实,有利于国家安全实务部门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地从事各方面的国家安全工作,处理各种各样的国家安全事务。

  @《习近平主持国安委第一次会议:强调国家安全观》:不同的国家,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有所不同。此次习近平对中国国家安全观的阐述,是迄今为止在国家安全观的阐述上最具体的一次,国家安全观所涉及的领域最为细化。

  @《分析称中国国家安全观具四特点 首重民众安全》:香港中通社17日文章称,中国国家安全观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安全观的内涵,其特点体现于四个方面。

  第一,“国安观”强调的中国特色安全观是一种忧患意识,体现出居安思危的执政思路。中国设立国安委正是这一执政思路的体现,其并非所谓“强国标配”的应景之举,也不是为了针对某一问题,而是基于长治久安的考虑。

  第二,中国把安全作为头等重要的工作。目前,中国内地的各项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而发展离不开安全,所以,维护国家安全正是改革时期的基础。

  第三,“国安观”体现出中国特色安全观的关键特点,即“人”的安全观。习近平指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应“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并指出“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换言之,就是要把民众安全与国家安全有机统一在一起,以群众为出发点,推动军民融合,这也正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方面提出的一项重点改革任务。

  第四,此次所提出安全观的最大亮点是在外延与内涵方面均有所拓展。尤其是与中国上世纪90年代所提的以“互信、互利、协作、共赢”为方针的“新安全观”相比,习近平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多种安全,仅提到非传统安全时,习近平就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 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11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更具时代特性。

  【模拟题】

  习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举起“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旗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请谈谈你对这这个事情的看法。

  【参考解析】

  背景:

  从纷纷扰扰的东亚地缘政治博弈,到跌宕起伏的克里米亚局势,再到牵动人心的马航航班失联,全球化正在将人类文明这艘大船带向一片未知海域。新的秩序在萌动,新的力量在生长,新的矛盾在产生,新的挑战在积聚。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国家都需思考:如何为我们的世界增添更多确定性?

  今年年初,预测世界经济前景时,就有专家断言“最大的问题或许是,中国未来会发生什么”,并认定“全世界都将受益于中国的改革举措”。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的访欧之旅,再度为国际社会广泛瞩目,相对于“习外交”耳目一新的丰富内涵,改革的旋律在“欧洲坐标”中反复闪现。一个新兴大国活力四溢的气度、豪情万丈的雄心,为忧心忡忡的世界注入信心:为什么不能用更进取的行为,改写人类不确定的命运?

  毫无疑问,世界上最难的是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放弃陈规、丢掉积习、甚至牺牲自我,因此它考验勇气、磨砺信念,也衡量担当。对于视改革为时代精神的中国而言,在慨然行进35年后,之所以选择用全面深化改革来突破新的历史隘口,正是希望为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寻找一片更为开阔的水域,为风云变幻的世界版图,构筑一块更为坚实的地基。 原因:

  “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我们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回望改革开放历程,赶上时代的迫切要求,决定了中国改革的现代化指向。从“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代中国的辞典里,“现代化”与“改革”始终紧密相连。改革开放的本质,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推动社会主义中国跟上现代化的时代潮流。而对现代化的理解,我们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里,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只要把这些现代化拼接起来,一个现代化国家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可是,靠什么推进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一旦落到实践层面,很多问题就冒了出来。单枪匹马的改革“新星”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化解众多积重难返的矛盾;那些灵机一动的“点子”即使能救活一个产品一家工厂,也终不可与成熟的创新机制同日而语;而离开了严密规范的制度设计和执行,“一放就灵”“一包就灵”的神话,很快就会褪色失灵。不断深入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社会制度是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现代化才能平稳持续地向前推进。

  如果说,渐进式的路径选择,“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方式,决定了我们之前的改革往往是自发、零散和独立进行的,那么改革走到今天,各项改革举措的关联性、耦合性越来越强,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一整套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如果说,当年的改革更多是由严峻的形势所倒逼,其核心任务是克服那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那么今天的改革,更需要从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理念、治理效率等更深的层面上全方位优化,解决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

  如果说,过去我们对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能力的要求时常是不平衡的,或是在执行环节重视不够,或是忽视了对制度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那么到今天,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机结合、共同完善,已是势在必行。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制度化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制度现代化作为继“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对策: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标注现代化的新高度,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首先,制度的设计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治理的脚步需要跟上发展的节拍。获得这样的认识并不算难,难的是何谓“适应”、怎样“跟上”?

  其次,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必须认识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一方面,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的进程也是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与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比,我们的治理体系建设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度远未成熟和定型。而在提高治理能力方面,我们的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下更大的力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尽快把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我们才能补齐治理短板,让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有效运转。

  再次,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必须弄清楚坚持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命题,两者相互激荡,构成了实现总目标的方向和方式。

  最后,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必须处理好价值体系与制度体系这对国家现代化中的重要关系,两者相得益彰,才能印证文化价值观念与政治制度模式的统一。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